文/雨果跨境 江小玲 封面/图虫创意
(来源:叫我趋势菌)
随着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调整,在防疫新形势下,抗原检测市场升温。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0个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产品,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产品的供给和产能也在不断增加。
抗原检测试剂的使用在海外其实已经比较普遍。奥密克戎变异攻击初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始广泛购买抗原检测试剂并鼓励民众居家使用。我国则是抗原检测试剂的出口大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诊断试剂(主要为新冠抗原试剂)出口货值达567亿元。
不少跨境大卖也瞄准商机,抢先入局。今年备受关注的行业黑马九安医疗,此前就凭借着抗原试剂在海外市场一炮而红,旗下产品长期霸榜亚马逊BestSeller榜单,并且经常处于缺货状态。
截图来自亚马逊
据雨果跨境了解,康泰医学、迪安诊断、明德生物、万润股份等企业也在海外有了提前布局。
01 大卖海外建厂扩大产能
在海外抗原检测市场,不少跨境大卖已经给出了一张张不错的“成绩单”,最突出的莫过于九安医疗。
据雨果跨境了解,2021年11月6日,九安医疗美国子公司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就获得了美国FDA的EUA(紧急使用授权)。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九安医疗先后获得美国纽约州卫生部、纽约州非盈利组织HealthResearchIncorporated、美国马萨诸塞联邦及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执行办公室、美国ACC代表HHS等机构总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订单。
2022年11月23日,九安医疗发布公告称,其美国子公司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就iHealth新冠抗原家用自测OTC试剂盒签订了订单,合同金额约合人民币13.67亿元,履行期限为一年。
据悉,九安医疗从事医疗器械行业26年,以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为主打产品,“九安”和“iHealth”品牌已经在国内外积累了不错的知名度和口碑。其中,iHealth”品牌更是频频斩获亚马逊BestSeller榜首,而且产品易用性也被众多用户认可。
数据显示,2021年,九安医疗iHealth系列产品营业收入达18.6亿元,同比增长31.14%,占总营收比例升至77.59%。而且,公司国外销售收入达21.7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升至90.61%。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的占据海外市场,不少企业开始在海外兴建厂房、购置设备。例如九安医疗正在美国自建工厂。九安医疗在9月初的业绩说明会上称,目前工厂已完成选址,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建厂地点为美国加州,9月下旬开始运行。
随着国内抗原检测试剂需求井喷,九安医疗的抗原检测试剂在国内各大店铺平台均已告罄。其官方店铺的客服也表示,因为需求大目前店铺库存已经卖完,目前工厂也在加班加点生产。
而且,九安医疗表示,近期抗原试剂需求量确实比较大,公司产量会根据订单量来调整。对于抗原试剂价格,目前价格没有变化,国内五人份的试剂价格为24.9元,未来是否会调整尚不清楚。
02 康泰医学、明德生物等加码入局
除了九安医疗,目前,有不少企业加码布局海外市场,比如迪安诊断、明德生物、万润股份等企业。
明德生物11月16日公开表示,持续向欧盟出口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受海外疫情和当地政府防疫政策影响较大,今年二三季度海外需求较一季度有所下滑。
迪安诊断在12月初公开表示,公司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产能为100万人份/天。抗原检测试剂盒已在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地区销售,现阶段国际业务重心在于建立海外销售渠道和体系,目前抗原试剂整体收入占比尚较小。
跨境大卖康泰医学也在近期透露,其公司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自测试)SARS-CoV-2AntigenRapidTest(SelfTesting)通过了欧盟主管当局登记注册的凭证,仅在欧盟国家和认可欧盟CE认证的国家/地区销售。
03 板蓝根、999感冒颗粒等中成药爆火海外
除了抗原检测试剂,各类中成药在国内卖断货,甚至在海外也火了一把。在亚马逊上,不少中国的中成药赫然上榜。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中药出口额达到39.09亿美元,同比增长7.39%。2020年前两个月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量同比增长0.8%,达到1.8万吨。同时,美国一直是我国中药第一大出口国。2018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中药总额达到6.66亿美元,占我国中药出口总额的17%,远超全球其他地区。
雨果跨境在亚马逊平台上搜索发现,连翘排毒清瘟颗粒、999感冒颗粒、板蓝根颗粒、枇杷膏等中成药在亚马逊平台上十分畅销,从购买时间来看,不少消费者都是近期购买的,而且收获的好评不少。
截图/亚马逊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都会特别注明该产品无意减轻、预防、治疗、诊断或治愈COVID-19。所以,消费者还是需要谨慎购买。疫情爆发初期,美国多个地区中草药店出现“抢购潮”,以板蓝根、金银花为代表的中成药由于太过畅销而面临缺货,不过,早在疫情初期,板蓝根用于新冠肺炎预防的说法已经被辟谣了。
“无论是中成药或者是抗原检测试剂,都是需要较高的准入门槛,普通中小卖家没有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是难以做起来。而且,如今无论是国内或者是海外,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各大工厂产能已经动起来了,不需要担忧会没有产品。”一位资深卖家说道。
文/雨果跨境 江小玲 封面/图虫创意
(来源:叫我趋势菌)
来源|虎嗅APP(微信id:huxiu_com)
作者|周月明
TikTok正挥舞着美金,在北美市场大肆扩招,一些初级员工甚至拿到了六位数美元的薪水。在硅谷传统巨头Google、Meta、Twitter节衣缩食、裁员度日之际,TikTok像一个异类。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挥舞钞票的TikTok正面临收入增长之困,并悄悄下调了年度收入目标。
“最近身边新来的同事基本来自Google和Facebook”。王霖告诉虎嗅,他去年入职北美TikTok前端部门,到现在已经俨然变成一位老员工。
硅谷前一阵子开始了“大清洗”,Twitter裁员50%、Meta裁员20%、Google裁员14%,根据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的追踪数据,截至11月,2022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了10万人。
但在这场风暴中,TikTok却意外“坚挺”。不仅在9月中旬,签下了一份今年以来硅谷最贵的办公室租赁协议(新办公地址位于硅谷核心区,面积约6.1万平方米),还在各个科技公司大厂裁人的同时,放出1000多个招聘职位,计划将其山景城(硅谷重镇)办公室的团队人数翻一倍。
“我们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让我们不需要裁掉一半员工,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率水平。”TikTok CEO周寿资在彭博新经济论坛上说道,其当时被问及对马斯克决定解雇一半Twitter员工以削减成本的看法,并表示TikTok已准备好避免大规模裁员。
从各种迹象来看,TikTok的日子并不像其他硅谷大厂那样“紧紧巴巴”。不仅在其他人裁员时放出大量职位,还有内部人士告诉虎嗅,TikTok北美办公室有时为了从竞争对手那挖走人才,会给初级员工提供高额薪水。除此之外,在许多大厂都在节衣缩食压缩差旅成本的同时,有TikTok内部人士向外媒爆料称,公司在派遣各个团队前往世界各地参加在豪华场所和酒店举办的活动,比如一场在西班牙举行的名为“Evolve”的内部party,就花费了290万美元。
不过,这种“挥金如土”的豪放并未体现在其收入上。据《金融时报》称,TikTok已将今年的全球收入目标下调20%,起初,其预计的收入在120亿至145亿美元之间,但现在这一数字至少下调20亿美元。
“TikTok虽然流量傲人,但变现问题一直较难。当然,今年广告业的不景气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合作的不少品牌广告预算都缩减了至少30%。”北美社交平台广告代理商林向树告诉虎嗅。
对于这一情况,TikTok CEO周受资也不再像谈及Twitter裁员时一样淡定了,据称在一次全体会议上,其透露下调情况之后,指责员工在推动广告和电子商务方面做得不够,而这些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为“声誉”逆势招人
为何TikTok收入目标下调,仍要逆势高薪挖人?
实际上,据内部人士向虎嗅透露,此波硅谷大裁员时期 TikTok的“反向招聘”,更多情况下是出于声誉需要,而不是商业需要。所谓声誉需要,主要是指增加在美国的影响力,协调与美国监管机构的关系。
自TikTok发展壮大开始,其就饱受美国各界对其的质疑,并长期接受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调查。此前几位美国政界人士声称,在字节跳动中国业务中担任董事席位的中国政府可以获得美国 TikTok 用户的个人数据;今年6月,海外媒体BuzzFeed报道称,字节跳动的中国员工多次访问美国 TikTok 用户的数据,也曾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为了消除这些担忧,TikTok做了很多调整。比如将所有美国用户流量数据移到甲骨文运行的服务器上,又比如不断加强在美国的工程团队,以减少跨区域的数据传输。除此之外,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在公司内部,TikTok 培训员工如何回答广告商关于其数据实践的问题时,要告诉他们 TikTok 数据存储在新加坡和美国,而不是中国。
而此番逆势招聘,与以上方式一样,都意在消除美国对于TikTok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
“这波招聘大多是内容推荐算法和数据架构领域的工程师,是为了增加美国工程师的占比。”内部人士说。
据王霖告诉虎嗅,自马斯克开始裁Twitter员工之后,就有TikTok的招聘人员开始联系那些被解雇的软件工程师。虽然在分享职场八卦的社交平台Blind上面,许多员工评价TikTok的工作为Toxic(有毒的),仍有许多人为TikTok的职位争得“头破血流”。
“公司给出的薪资要比不少大厂高许多,甚至三四倍 ,这对于很多人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王霖说道。
当然,TikTok的工作压力与薪资也成正比。据王霖告诉虎嗅,其作为前端工程师,半夜一两点回复需求的情况并不少见。
“不过现在的硅谷不一样了,大家都开始卷起来。”王霖说道。比如其在Twitter工作的朋友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自由地居家办公,现在不仅要在办公室呆满8小时,有时还要为了尽快完成马斯克的需求,甚至与小组成员全部睡在办公室,24小时轮班开发和测试。有不少人还开始主动加班,下班时间和周末也都开始工作。
“这种压力对于我们而言早已习惯了。”TikTok广告部门员工李青告诉虎嗅,据其描述,为了能令TikTok的广告业务高速奔跑,压在员工身上的目标一直非常高。不仅早十晚十的工作节奏司空见惯,而且同职位员工人数很多,也导致内部竞争激烈,据其称,国内广告团队单是数据分析职位,就有一百多人。
要知道,此前TikTok的海外团队因压力问题出现的动荡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广告团队流动性一直较大,因为不少员工承受不住高压。据知情人士告诉虎嗅,TikTok每两个月评估一次广告部门员工的绩效完成度,如果员工在每年两次的绩效评估中连续两次获得低分,就会被放进绩效调整计划中,这时候他们可能有几个月的时间来扭转局面,如果仍达不到目标,则有被解雇的风险。
除此之外,对远程交流影响工作时间的抱怨也不绝于耳。美国员工常常吐槽为了参加北京主管举行的网络会议,他们常常要从周日下午就开始上班,因为那时在中国已是周一上午。而且因为时差问题,晚间回信息或开会的情况也很多。
还有不少美国团队吐槽话语权较弱,虽然许多管理层是美国人,但不少关键决策仍来自中国。在他们眼里,TikTok的海外高管常常要参加字节跳动的高层会议,在这些会议中,美国团队负责讲述广告业务的最新进展,但收入和招聘等指导目标则还是由字节跳动高管制定。
“此前团队的流动性很大,有人调侃平均职业生命7个月。”李青坦言,“但现在很多人心态变了,觉得有份稳定工作更重要,我个人听到关于工作强度的抱怨也变少了。”他说。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九九六文化貌似赢了。
也没逃过广告寒冬
不过,虽然关于工作强度的吐槽在减少,但在与几位内部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关于内部管理混乱的抱怨却在增多。
“我身边的不少人觉得TikTok嫡系文化(虎嗅注:leader自己的利益团体)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国内团队。非嫡系员工虽然业务量大,但在晋升上往往被边缘化,而且还要常常背锅。当然别的大厂也一样。”王霖苦笑道。
而在李青眼里,内部管理矛盾的激化与业务难度越来越大有很大关系。
“今年TikTok广告业务增速已较高了,但预期目标太高,许多团队后期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完成任务,基层 leader们决策越来越'云里雾里’,甩锅行为自然也越来越普遍。”他坦言道,“总有人要承担责任。”
林向树告诉虎嗅,TikTok虽然流量傲人,但变现问题一直受到很大挑战。
“广告业务由于流量不精准,许多品牌有所顾虑;而电商业务还需靠大量补贴才可推动销售。”他说,“毕竟TikTok相较于抖音,受到合规及数据隐私等各种限制。”
在与多家出海品牌谈及广告投放相关问题时,有不少商家也透露目前更看重TikTok的品牌曝光价值,但转化率方面往往会失望。
“或许是由于TikTok数据收集时间还不够长,也可能是因为数据隐私政策导致其不能获取过多数据,TikTok还远不如抖音有精准的数据模型,连数据平台的功能也比抖音少许多。”跨境品牌负责人告诉虎嗅。
“有时会突然爆了某个视频,但为何爆我们也不知道,很多时候不可控。抖音上ROI1:1我们就敢继续追投,但在TikTok上至少也要1:3。”他坦言道。在其看来,实力较雄厚的广告主若为提高品牌曝光度、占领用户心智,TikTok算是一个性价比还不错的平台,相较谷歌、Facebook算是价格洼地,毕竟谷歌、Facebook也都面临受隐私政策影响数据不精准的尴尬情况。但若指望投放广告带来更多销售转化,目前TikTok还不够成熟。
“对于小广告主而言,不设置成本底线,很可能会带来较大损失。加上TikTok用户有很大占比为青少年,购买力也有限。”其补充道,对于需要占领年轻用户心智的品牌,TikTok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若不属这些品类,TikTok带来的品宣效果也会不及预期。
除TikTok的广告产品本身不够完善之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番其业务预期的下调,与整体广告环境紧缩有较大关系。
“我们合作的不少品牌广告预算都缩减了至少30%。”林向树说,今年许多品牌遭遇了供应链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取消营销活动,或把商定的资金转移到其他季度。
有意思的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TikTok此前还较为乐观,今年6月份,其全球业务解决方案负责人Blake Chandlee称,“我听说广告市场将会存在2%-6%的放缓,但我们还没看到其他人看到的寒风。”不过,半年时间过去,TikTok终究没能完全逃脱这场寒冬。
“对于当下的TikTok而言,如何抢夺市场份额显得尤为关键。”林向树说,毕竟马斯克上任后推特开始远离广告商,Meta也因苹果隐私政策变化广告业务遭受重创。而广告主虽然预算减少,投放仍然要继续,TikTok能否搭上这趟顺风车,将预算引向自己的平台,是胜败关键。
注:文中为化名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雨果网的朋友们)
12月8日开始,大批量卖家反馈自己的品牌被移除,于是一封接一封的品牌移除邮件开始在各大卖家群和论坛上引起广泛讨论。
甚至有卖家传出亚马逊近期扫了8000多个中国品牌,不过此事真实性还有待考察。能确定的是,此次品牌移除事件的确涉及到很多卖家,而且新品牌、老品牌均被殃及,一些合规运营多年的老品牌也受到了影响。虽然有些产品还可以正常售卖,但是关于品牌的相关功能却不能正常使用了,也无法上新产品。
从亚马逊发给卖家的邮件看,此次遭品牌移除的卖家,申诉机会只有一次,申诉后会在3-5天内收到回复,还可能会要求卖家提供更多关于品牌相关的信息和文件,还有可能触发视频验证。
针对这两天卖家所反馈的情况,小匠汇总了卖家可能会遭亚马逊品牌移除的原因:
一、品牌主体信息与亚马逊店铺主体信息不一致
因为早期的备案筛查不是很严格,申请白名单就能获取,所以当亚马逊加强筛查时,部分备案成功的卖家就遭到了移除。
二、商标暴雷被撤销资格,显示无效
三、品牌授权过多,盲目投诉侵权,品牌投诉次数过多且投诉成功率很低,导致品牌滥用
亚马逊目前正在逐步规范品牌投诉的规则,因此后续卖家对于这方面内容一定要仔细阅读了解,搞清楚投诉举报的规则,不要盲目投诉,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品牌。
四、品牌二手购买的,早就被备案,可能被亚马逊拉入黑名单
购买的商标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暴雷的情况也发生得比较频繁。
不过,对于“品牌滥用”这一点,也有人表示品牌授权太多次不会导致品牌滥用,主要还是跟卖家授权的店铺是否合规使用品牌以及相关权限有关系。
针对此次出现的大批量品牌移除事件,一位亚马逊官方经理表示,最新一轮的品牌审核会比之前来得更加严格。
他表示,此次品牌移除的底层逻辑就是要证明品牌所有者和账户所有者的关系,需要的申诉材料可能会比之前只要授权书或者发票更严苛一些。
因为此次是大批量事件,受到影响的卖家可以主动联系亚马逊,申明自己的商标是没有问题的,让亚马逊重新审核。
此外卖家要仔细浏览品牌移除的邮件,如果有申诉链接需要让卖家额外提交生产许可证明,如采购发票以及商标发票等资料的,卖家要尽快补充相关资料。
遇到了的卖家也不要过于慌张,一般合规运营的店铺按照要求提供申诉,问题不会太大。当然,卖家要注意,此次申述的机会只有一次,一定要备好完整的资料再进行申诉,做到一次成功。
申述需要准备的材料:
1、商标受理通知书(电子TM标回执)、商标持有人营业执照、商标证书或商标授权书,授权书需是英文的。
2、店铺营业执照,若是法人申请的商标,还需法人身份证
3、产品采购合同,中英文即可,表明采购方( Buyer )和供货方( Seller ),其中采购方为卖家申请品牌备案账户的公司主体,且标明购买的产品名称、数量、单价及总金额等信息,需要加盖采购方和供货方公章
4、真实的采购增值税发票(购买方是备案店铺的公司主体,需加盖税务局公章和销售方公章)
5、产品图片和包装图片,可以清晰完整地展示品牌名称或logo图片
申诉资料提交后,若触发视频认证的,卖家要提前准备好资料进行视频认证。
如今,伴随着品牌化、合规化发展的浪潮,亚马逊对于各方面的审核也越来越严格,小匠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卖家,卖家不仅要合规运营,同时也要做好品牌管理,防止因品牌滥用引发店铺风险。
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各位卖家。
(来源:跨境电商优匠学堂)